7月25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绿道系统高质量建设指南》已于近日发布。《绿道指南》提出联动商圈与公园,打造生态与商业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探索社区绿道“先建后补”的新模式等。
2024年4月,市政府批复《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绿道”的问题。此次发布的指南,解答的则是“要怎样建设绿道”的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绿道指南》一方面围绕高品质绿道建设,提供一系列好案例、好做法,另一方面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推动《绿道规划》更好地落地实施。
据悉,《绿道指南》将绿道划分为城镇休闲、滨水游憩、社区、山区森林4类,梳理国内外37个城市、174个案例后,面向人群的使用需求,形成19个场景并细化为70项任务、140个提升改造要点。例如,滨水游憩绿道面向的场景为活力水岸线、潮流打卡地、滨水嘉年华、生态安全链,社区绿道面向的场景则是茶余饭后健步、安心通学通勤、花园商圈漫步、工间健步健跑等。
《绿道指南》提出,对于绿道经过的路桥断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上跨天桥、下穿涵洞等形式连通。“亮马河改造时,就在燕莎桥下设置了滨水通道,既满足基本通行需求,还提供了400平方米的宣传展示空间,过往市民可以了解到亮马河变迁等故事。”该负责人介绍,对于已有各类设施的阻隔,《绿道指南》提出采取“边界退让+开放共享”策略,鼓励水务闸坝、交通围栏等设施“让”出绿道空间。如环二环绿道安定门闸通过拆除封闭围墙,释放滨水岸线,方便市民通行。
在环二环绿道鼓楼段,沿河而设的休憩座椅、吧台桌、高杆灯等设施,让绿道成为白天周边居民晒太阳、夜间上班族遛弯看光影的好去处。《绿道指南》提出,鼓励绿道全时使用,提升安全保障,完善配套设施。
在激发消费活力方面,《绿道指南》提出联动商圈与公园,打造生态与商业融合的新消费场景;通过引入品牌首店和特色IP,激活绿道沿线商业活力;充分利用绿道沿线资源实现场景化运营等。例如,亮马河通过夜间游船体验活动,形成游船与光影、演奏、晚餐、市集等联动的消费模式。《绿道指南》也提出提升空间品质,包括增强空间设计感、塑造丰富景观等内容。例如,望京海棠花溪沿望京河两岸种植超5000株海棠和碧桃,搭配银杏、樱花等季相变化树种,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绿道建设需要政策支持。《绿道指南》提出,拓宽参与绿道建设和管理运营的渠道路径,借鉴成都锦江绿道开放骑行驿站及配套设施、水上、林下等九大经营权方式,引入多元主体;探索社区绿道“先建后补”的模式,鼓励各类有条件的园区、社区休闲道纳入社区绿道,政府对其建设成本、维护管理进行奖励和补贴。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记者:陈雪柠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