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上海野生动物园传出好消息:其非洲象家族喜得首位“千金”。5月22日,非洲象“露丝”顺利诞下了一头体重约90公斤的雌性小象,这是去年11月27日该园迎来华东地区首胎非洲象以来的第三胎。
上海野生动物园2016年引进12头非洲象,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精心照料,2024年11月27日,母象“小白”生下了一头小公象;今年2月13日,母象“露露”也生下了一头小公象。这两个“小家伙”出生时的体重就已超过100公斤。
相比之前的两胎,5月22日诞下的这头雌性小象略显娇小,但健康状况良好。目前,“露丝”与女儿已入住专为它们设置的育幼区,这里还居住着“小白”母子和“露露”母子。
园方表示,母象生育后往往有较强的护崽意识,因此将三对母子(女)放在独立的育幼片区,分别由它们熟悉的保育员精心照料,可以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它们的干扰,帮助它们安心“带娃”。
将象妈妈们安排在一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它们切磋育幼经验。
大象是合作能力很强的动物,除了母亲自己照顾幼崽外,象群里有经验的其他母象会对新产崽的母象表现出关心和额外的帮助,比如,用它们敏感的鼻子引导幼崽,给新妈妈时间来获得能量,给幼崽更优质的奶水。
“露丝”初为人母,一开始对于娇小的幼崽手足无措,就连女儿够不到它的乳房都没察觉到。在“坐月子”的这段时间里,“小白”和“露露”的陪伴帮了大忙。
小母象和两位哥哥的关系也很好,经常隔着围栏与两位哥哥用鼻子交流互动。
“露丝”的女儿5月22日出生,是个秀气的闺女。
“露丝”和女儿。
“小白”的儿子“小小白”甩鼻子玩。
“露露”和它的儿子“小小露”。 陈玺撼摄
非洲象迁地保护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难题。和性格相对温顺的亚洲象相比,非洲象对气候、食物以及社交环境极为敏感,稍有不适便可能影响其生存繁衍。
分析国内养育非洲象的动物园经验可知,非洲象的迁地保护主要有三大难点。
首先是食物供应。非洲象在野外自由觅食各种草本植物、树叶、果实等,但在动物园中,要保证食物的丰富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并非易事,考虑到非洲象并非中国“土著”,在中国“觅食”的难度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在冬季,某些食物可能供应不足,需要寻找合适的替代品,还要经得起非洲象的“挑剔”。
其次是疾病防控与医疗护理。非洲象体型庞大,皮肤较薄且敏感,容易受到外伤和皮肤病的困扰。它们还可能患上胃肠道、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由于非洲象的身体结构特殊,对其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困难,注射、采血等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设备。
第三是繁殖困难。目前,国内只有北京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广东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等饲养的非洲象具有一定规模,大多饲养非洲象的动物园只有一两头非洲象,不加强动物园间交流的话,近亲繁殖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后代出现健康问题。
即使拥有一定规模的象群,繁殖也绝非易事。成功受孕的非洲象繁殖周期长,孕期在22个月左右,更长的甚至可以到两年。
象宝宝诞下后,还将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即使圈养环境比野外的风险低,但仍有相当多的象宝宝没机会长大。武汉动物园的非洲象“阿南”和“阿海”1997年11月入园,可“阿南”直到25岁高龄才诞下一头小象“申申”,令人惋惜的是,“申申”未满3岁便因为急性感染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离世。
目前,上海在非洲象保护、繁殖以及幼象发育研究方面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和数据,为全球非洲象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有传闻称,两头小公象已经被“盯”上,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种源交流的重要成员,为提升圈养非洲象的基因多样性贡献力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种群饲养管理模式的优势。”上海野生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引进非洲象时,园方大胆创新了饲养管理模式,精心打造了一个与非洲象自然生存环境相似的生态小环境,这让初来乍到的非洲客人们更快地度过了适应期,也让新的生命更早孕育。
上海野生动物园表示,将继续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扩建展区等措施,做好非洲象的迁地保护。
兄友弟恭,两只雄性小象隔着围栏玩耍。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象群。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象群。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